其實就是因為人體不是冰箱電腦等機器,只要把壞掉的零件換掉就可以回復正常的運作,我們的身體有著生存的需求,所以在受傷的時候,身體會適應受傷的身體,養成新的運作方式。但往往這種新的方式都會讓身體產生新的傷勢or讓受傷的地方重複的受傷,讓症狀一直無法好轉。所以治療性的運動目的就是讓身體找回以前的使用模式,這樣才能讓症狀能有比較長時間不會復發。
疼痛後身體改變了使用模式
當身體出現疼痛之後,不管原因是甚麼,身體第一優先的事情確保這個受傷跟傷勢不會影響到身體的功能。你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原始人在受傷之後從此無法做走路或是抬手的動作,那可想而知他一定會餓死在荒野,或是得不到交配的機會而讓基因無法傳遞下去。所以對身體來說,受傷不是重點,重點是不要影響功能。但很遺憾的是身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結構,所以當我們改變了動作習慣的時候,往往就會造成原本的受傷的地方得不到好轉,或是產生新的受傷,然後受傷再造成習慣改變,不停的惡性循環下去,成了無盡的華爾滋(宅爆比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五十肩的地方媽媽,如果還是常常要拿櫃子上的東西,他就會習慣去把腰往後仰讓手可以搆得到東西,畢竟要靠叫都叫不動的兒子/女兒你們,倒不如靠自己比較實在。
而物理治療給的運動處方,常常就是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身體能夠找回正確的使用方式,畢竟很多時候的舊傷,其實不是沒有好,而是因為錯誤的使用而一直重複的受傷,讓你一直感覺到症狀存在。
那如果把受傷的組織治療好,難道身體不會自己找回以往的使用模式嗎?
其實是有可能會的,尤其是年輕或是傷勢還不嚴重的人,有可能經過休息或是徒手把受傷的組織治療好之後,活動模式自然會回到正常狀態,症狀也不會復發。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要是你活動模式沒有自己回到正常狀態,就會感覺到傷勢不停地復發。所以治療師通常還是會建議每個人在治療過程要持續的訓練失能的肌肉比較保險。
這概念有點像是,不是每個人都是美國隊長一樣 |
那我治療完繼續去健身難道不行嗎?
健身跟訓練失能的肌肉,會因為目標的不同造成訓練方式的不同。健身的目的是訓練肌肉的肌力跟強度,而治療性的訓練運動多半重點會放在把一些肌肉叫醒,讓身體以正確的方式活動。所以也不是每個人一定都會靠著健身運動自己好轉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